一、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联动编制的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联动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提高标准联动编制的系统性、客观性和先进性,首先要明确两个标准联动编制的基本原则,然后才能以之为据优化两个标准的联动编制。
1.以“立德树人”作为联动编制标准的根本遵循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纲领性文件。两个标准的联动编制,既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遵循,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为此,多元主体在联动编制这两个标准时,要将“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融入两个标准中,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规律,从教育沟通衔接角度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满足个体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性、职业性和养成性要求。
2.以客观性、可行性原则作为联动编制标准的首要遵循
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紧密对接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联动编制必须将客观性、可行性原则作为首要遵循。遵循客观性原则联动编制两个标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真实、可靠和全面,表现标准的描述及其水平定位、样例等内容的表达要准确、合理,这是标准能够被其他学校、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接受和认可的关键。遵循可行性原则联动编制两个标准,标准的编制要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要成为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两个标准中的指标应具有易收集性,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编制的技术方法要尽可能省时、经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全面,指标要求高低适度,易于理解、便于实施。
3.以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作为基本遵循
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是一般标准编制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联动编制理应遵循这些原则。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两个标准文本内容结构具有完整性和逻辑关联性,据此才能发挥学业质量标准对考试评价的能动作用。以科学性原则为指导,课程开发人员要对两个标准内在一致性进行检验,并根据实践结果和需求变化及时修订标准,体现系统性和时效性。以规范性原则为指导,课程开发人员在规范有序编制标准时,先要明确两个标准编制的规范要求,使两个标准编制所用的术语、符号和体例符合标准编制的规定要求,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协调一致。
二、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联动编制的策略
基于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联动编制的基本原则,课程开发人员要从规范化“学习产出”描述入手,增强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关联度与匹配度。
1.补齐“学习成果”描述缺失或者不规范的短板
由于“能力本位模式”课程标准中包含了内容标准和部分表现标准的设计,因此,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的联动编制首先要解决其他两种模式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缺乏“学习产出”描述或者描述不规范的问题。从可行性上看,“基于专业认证的认证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描述注重培养职业行动能力,所包含的认知成分和习得行为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学习成果中的复杂认知任务,同时也能够对认知、情感等学习成果加以综合考虑,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利于转化为“学习产出”。课程开发人员依据职业分析或毕业要求分析的结果,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教学目标,规范描述学生的“学习产出”。“撰写学习产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是查看教学目的,询问为了达到目的学生必须展示什么。”规范化“学习产出”的描述,既为合理设计表现标准提供依据,也为发挥目标控制理念与“生成课程观”整合的功能,摆脱教与学在预期目标上存在不协调与不同步的矛盾问题。“课程的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形成新的目标的活动过程。当然,这个发现过程的状况、水平和成果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的。”
2.合理设计表现标准
表现标准编制的关键环节是准确细化“学习产出”,形成逐步分解的层级指标体系,最低一级指标为表现指标,要注重观测点及评分标准的描述。“指标的筛选需考虑测量维度、逐级分解、描述方式、检测点等方面,尤其是对表现水平的描述与测评要求,以及分值的变化。”基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编制表现标准,第一步,课程开发人员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从目标指标、过程指标和条件指标三个视角,编制由若干个学习产出构成的学业质量标准指标集合。课程开发人员客观逐步分解指标时,应思考用哪些知识、技能和素养去衡量学生达到了这一学习产出,在表现指标描述时应该思考学生怎样证明其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以便有效指导学习成果评价与证据的搜集。第二步,确定并描述表现指标的表现水平。第三步,撰写评价方法建议,制作评价样例。完成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编制后,才能据此完善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样例,给出具体的评分规则等说明。
作者:韩玉/徐涵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节选自《现代教育管理》2022年第7期